当某网红主播高调宣布“实体店要超越山姆”,当胖东来被粉丝神化为“中国零售救世主”,这种沸腾的民意背后,暴露出中国商业社会最危险的认知陷阱——用情绪替代规律,用口号掩盖差距。作为深耕商业运营20年的观察者,我必须指出:企业若想真正参与全球竞争,必须锻造三种“清醒力”。 (注:恩次方赵旭州总裁) 一、清醒力一:用显微镜看对手,而非用哈哈镜照自己 山姆会员店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变态级选品体系”: - 青岛啤酒为其定制4.8度淡爽型,因大数据显示会员更偏爱低醇佐餐酒; - 榴莲千层蛋糕的奶油层精确到3.5毫米,这是经327次盲测确定的黄金口感; - 亏损5年仍不调整SKU,因买手团队坚信这是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 反观部分本土企业,常犯两个致命错误: 1. 把渠道优势误判为产品竞争力(网红的强项是流量变现而非供应链); 2. 将区域口碑等同于全球标准(胖东来服务确实出色,但选品半径尚未超出河南)。 赵旭州观点:真正的商业敬畏,是先承认“山姆的选品逻辑我们暂时做不到”,而非用民族情绪自我催眠。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二、清醒力二:用“亏损耐受力”检验战略定力 Costco用14年亏损打开中国市场,山姆在亚洲交过10年学费。而我们的企业呢? - 某新零售品牌因首年亏损30%紧急收缩品类; - 某地产商转型会员店,18个月未盈利即宣布“模式不成立”。 这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中国商业土壤缺乏“长期主义养分”。资本市场要即时回报,管理层要季度财报,消费者要立马见效——这种系统性焦虑,使得企业像被迫参加百米赛跑的马拉松选手。 赵旭州解决方案: - 建立“战略亏损评估模型”,区分良性亏损与无效消耗; - 学习华为“针尖战略”:甘愿在选品、采购等关键环节做20年“笨功夫”。 三、清醒力三:饭圈化是企业癌变的开始 当企业家被捧上神坛时,往往是企业失控的开始: - 某手机品牌因粉丝“闭眼吹”,错过供应链漏洞预警; - 某茶饮连锁因盲目追随“国潮”标签,忽视产品标准化建设。 警惕“捧杀式爱国”: - 健康的商业文明应鼓励“建设性批评”,而非“护短式站队”; (注:图片来自恩次方赵旭州总裁网络课程) 结语:做商业世界的“理性派革命者” 我欣赏某些网红的勇气,也认可胖东来的服务创新,但商业终局永远由冷酷的规律决定。与其喊“打败山姆”,不如: 1. 先在山姆最强的肉类供应链领域做到80分; 2. 培养敢对老板说“这个选品不够好”的买手团队; 3. 做好亏损8年仍坚持全球直采的心理准备。 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把战术性机会误判为战略性能力。”中国零售业的真正出路,不在于制造多少热搜,而于培养多少能忍受寂寞的长期主义者。 注:本文案例均来自公开资料,观点代表恩次方赵旭州总裁独立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