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际交往是门艺术 人际交往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它不是技术,但是它有技术构成,发挥的时候它是一门艺术。讲道理的人很多,也许是同一种道理,但稍微一变,在艺术性、表达性稍微一变,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有的时候我们很难专门的抛除掉一切存在的外相只看内核。很多人说自己好心不得好报,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但是人缘不好是因为表现形式,表现形式非常重要,它能够影响到你和别人的人际关系。 
为什么你会坚持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愿意去变化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有傲慢和懒惰在里面。你觉得只要自己身心怀正气,说的是真话,然后你就可以理所应当的粗暴、无礼,你就理所应当的错位、越位,你就理所应当的缺位,就是因为你心怀正义的一个理由,这是人际关系经营的低能。 二、人际关系的底层逻辑是角色 1、婴儿角色 人际关系的内核来自于艺术性的驾驭,底层是它有技术性逻辑,它的底层的逻辑是角色逻辑。其实我们对于角色的切入很早就深入了,我们一直在练习,我们刚婴幼儿的时候,就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实际上是求助,小孩子的哭声必是求助声音,这是他的角色,他太弱了。那么他的角色之中天然就会示弱,所以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对抗或者忽视一个小孩子的哭声,都会觉得可怜,因为小孩子的哭声是单纯的求助,那是他的角色,从那个时候我们就练习角色了,我们练习了求助,是个求助者。 2、子女角色 我们从小是子女,是弱势的,我们开始练习这个角色,听话、乖巧、学规矩,一直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中,到最后你会发现在这个角色之中待久了,有很多孩子一直保持这个以后是巨婴,人际关系会很差,不会谈恋爱,不会跟同学相处,他还没有从扮演孩子的角色中走出来,这个角色限制了他,就会产生障碍,他没有得到另外一种角色的锻炼。 
3、职场角色 在职场上,在单位领导那里是从属关系,一定是这样的,不管民主的世界进化成什么样子,人与人被炫耀的多么平等,只要从事社会性组织就必然有层级,以前叫等级,现在叫层级,因为有从属,必定有指挥的,要指挥一定有统帅,一定下面有被统帅的从属关系。 三、抓住角色内核 我们一贯以来本土的文化之中有五轮,这个既是我们发自人性本身生长出来的人伦关系,同时在后天上也限制了我们公民意识,这是儒家思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君臣是决定你命运的人,父子是最亲近的人,夫妻是姻缘,然后后面是兄弟姐妹师生,每个里边的角色都是不一样,他有角色内核,想人际关系好,必须抓住那个内核,如果你抓不住内核,不知道应变角色,你必定在某一个层面上受阻。有的人在家里是一个好儿子,就是无法在外面做一个好男朋友,它形成了社交性障碍的那种习性。 当人把自己看成一个智能体的时候,人每时每刻在切换角色的时候,每时每刻在输入外部信息,很难人际关系差的,除非有人拿你做敌人,敌人每个人皆有,我们把它理解为社会性正态分配的自然敌人,不是主动敌人。 四、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 我们活在一个辩证的世界中,辩证告诉我们所有事物是相反的。当一个人说我没有敌人,心中无敌于天下,这个人就打算和所有人为敌了,到最后可能是全民公敌,不要那么想,这是妄想,这属于是法之妄想。 
当你想做一个好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下人做贡献不图一分回报的时候,你心中给自己贴了大大的善举标签,把你所有的财富,人生拥有的一切贡献给这个世界,你还是会有敌人,很多人说你坏话,所有的胜者没有一个人得到的是完美的评价。没有任何一种形象虚构的或者是实际的社会性形象,是全人类共同喜欢的,任何一个形象不可能做到全人类都喜欢。 辩证的人造出了神的说法,神也无法让所有人共同喜欢,所以我们只能去选择一个角色,不是试图所有人都喜欢你,但是你必须要界定出那个角色应该有的内涵,使命价值,所以你的角色一旦定位切准了以后,你会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能量和气质。人际关系不好的,我们要一层一层像洋葱一样,最外边那一层叫做教养,因为它是最浅表的,是不能变的。基本素养这个关都过不了的话,就不要谈什么人际关系了,人家不是无法和你相处,人家是看不起。 五、人际关系不是讨好 人际关系不是讨好,人际关系最终不是为了规避矛盾,是为了得到深刻的吸引人,为了得到深度的协作、愿意合作。没有矛盾只是基本,不代表人际关系好,人际关系好的人危难之时有人伸手,需要协作的时候有人配合,在每一段关系里边都是和谐的、愉悦的,那叫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