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特色小镇建设潮可谓如火如荼,但不少金融机构却冷眼相看。受制于项目质量不佳、实际落地困难、缺少商业模式以及政策瓶颈,不少金融机构尽管对特色小镇感兴趣,却都敬而远之、望而却步。 一、特色小镇落地难 看似火爆的特色小镇,为何会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为何多数项目难以落地?看一看,商业地产策划大师赵旭州工作室赵旭州先生如何剖析。 一方面,多数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蹭特色小镇的热点都抱有“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心理。 很多专家开始抱怨特色小镇是“假小镇、真地产”,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开发商在完全没搞清楚特色小镇为何物的情况下就开始疯狂、盲目的搞建设,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毫无特色可言。 
另一方面,开发商们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味的堆砌高大上的虚拟经济的头名。 概念搞得高大上,国内绝大多数的特色小镇实际落地时都困难重重。例如,基金小镇、电商小镇、IT机器人小镇、AI小镇等等,听上去很厉害,但是往往都无法落到实地。 面临如此尴尬局面,商业地产运营大师赵旭州先生认为,特色小镇成功与否,是否适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这些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来检验,而这个责任和担当实际上在企业身上。 二、特色小镇运营之道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在一朝一夕,商业地产的运营、招商一直是个难题,特色小镇的运营亦是如此。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如何才能成功运营特色小镇?听商业地产操盘大师赵旭州先生如何为开发商、运营商们答疑解难。 第一,搭建平台 特色小镇能否走向成功取决于搭建的平台是否成功。需要一个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组成的微生态,里面的建筑、空间、功能分布,所有这些结构都要适合。 搭建的平台仅仅是一幢房子,还是在硬性和软件上是一个大平台可以让这些人在上面发挥和创造。另外,生活、居住的形态、商业的形态,是不是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鲜明的特点,扎根的产业是不是有长远的盈利能力以及体验性,是否能够外向型彰显,成为商业,与每一个大众群体相关,这一系列问题平台都需要解决。 
第二,整合内容 整合内容环节考验的是开发商、运营上对资源的抓取和争夺的能力。或许你的选择很好,战略是成功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的。这种情况, 有可能是政策制定的不够强、招商上整合的组合落实和执行不到位,因此整合内容很重要。另外,整合内容的时候要依赖游戏规则,而且要尽可能的去绑定龙头资源来落地。 第三,保驾护航 在搭建平台、整合内容的基础之上,将“保驾护航”的思维落到实处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开发商、运营商们必须得有运营性持久的思维,建立长效运营的基本思想准备及方法论体系,需要具备持续性孵化的能力和培育的能力,不断添砖加瓦,往里面引入客流。 经营特色小镇比普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难得多。因此,想要在小镇这方面真的有作为,就要知道如何把产业商业化,如何把商业持续运营以后能够长久化。通过丰富的配套以后吸收到固定的群体,里边要有固定群体形成人气,有流动性群体,有目标性群体,有习惯性群体,到最后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小镇。 三、特色小镇盈利模式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商人在商言商,开发商建设特色小镇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谋取利益。因此,特色小镇该如何实现盈利,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自然也就成了开发商、运营商们最关心的话题啦。接下来,看商业地产招商大师赵旭州有何高见。 关于特色小镇的盈利问题,赵旭州工作室赵旭州先生认为,特色小镇的盈利模式是这样的:“短期靠物业,中期靠商业,长期靠产业”。

短期靠物业 首先,需要出售产权或者经营权来获得近期的回报。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这个不是房地产开发项目,不能卖产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出售经营权来回笼资金,所谓经营权就是长期的租赁权,可以将房子长期的租赁出去。 中期靠商业 在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走向了商业化。特色小镇若想实现客观持续的盈利必定离不开商业的支持。没有商业如何吸引客流,没有客流如何盈利?因此,成功的商业功能配套板块是可以实现中期盈利的。 长期靠产业 想要依靠产业盈利前期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培育和扶植,尤其是整合的过程中需要花费非常大的财力、时间、成本,需要经过长期的经营才能实现盈利。 在此基础上,商业地产策划大师赵旭州建议开发商们在建特色小镇之前,短期要做出战略性亏损的思想准备,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成本去培育、孵化。中期要准备好在商业运营上下功夫,长期要在产业链的孵化和产业链的整合营运上下功夫。
|